企业推荐
更多-
主营
产品推荐
更多企业新闻
更多- 1辽宁.锦州凯美能源:采购百科特奥8公斤工业除湿机一批,已验收
- 2四川久享实业:采购恒湿机ETDH-9138N(除湿加湿一体机)已交付
- 3【案例展示】广东理文纸业车间喷雾除尘系统
- 4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采购小型管道除湿机增压型,已完成
- 5山东.聊城德润机电:采购百科特奥工业除湿机8240C,已投入使用
- 6浙江.杭州圣威自动化科技:采购湿膜加湿机Taw-10,已投入使用
- 7重庆市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采用我司360升工业除湿机DH-8360C
- 8江苏:海枫达生物科技采购我司工业除湿机DH-890D一批
- 9中国科学院.长春化学研究所,采购工业除湿机DH-8168C一批 已交付
- 10四川.道孚县:某独立营体能训练馆,采购防爆除湿机BCF756C已交付
2023年6月30日,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专项研究第二次工作会议顺利召开,20家单位近40名代表参会。据悉,会议涉及了碳市场核算边界、排放源范围、排放量计算方法、相关数据获取方式,企业法人和主要工序的边界、基准线法配额分配、关键参数实测与缺省值、补充数据表等等内容。
如果关注的话就会发现,6月16日刚开了第一次工作会议,当时是7家单位20多位代表参加。当时明确了一些关键问题、研究方向,以及行业评估、国际/国内试点经验总结、数据基础评估、配额分配方案、核算报告指南、核查技术要点及路线图研究等7个专题的任务分工和进度安排。
如此密集地做准备,让人很难不觉得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时机近在眼前。
2021年,生态环境部就曾向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出《关于委托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开展钢铁行业碳排放权交易相关工作的函》,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也组建了钢铁行业低碳工作推进委员会,其工作内容就包括钢铁行业全国碳市场支撑系统测试相关工作以及全国碳市场相关基础能力建设。
按照整体规划,钢铁、石化、建材、有色、造纸等重点行业会陆续纳入碳市场。6月,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已经透露,已经着手准备全国碳市场扩容,预计明年(2024年)会有新增行业参与。据悉,全国碳市场碳定价和促进减排功能初显,不过还处于建设完善阶段,所以也能看出,要扩容须做的准备可不少。
那么对于钢铁行业来说,要实现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碳市场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途径,而行业为此做的准备可能比你想象的更多。
公开数据显示,自2011年起至今,大约有覆盖全国约1/7粗钢产量的钢企参与到了地方试点碳市场,也就是说,不少企业都陆陆续续“刷经验”了。比如宝武宝钢上海基地,参与碳交易10年,通过切身实践最终更倾向采用技术碳汇的方式,辅以CCER。当然,减碳的路可不那么好走,如南钢,选择了复合降碳模型——智能化减碳+购买绿电+CCUS+用料多元化+其他。
从海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目前我国钢铁行业所走的减碳路径基本比较全面。
如日本,靠政策和规划支撑——2008年日本环境友好型炼铁工艺技术开发项目(COURSE50),2018年提出2100年挑战“零碳钢”的目标等。
靠技术——应用大型电弧炉、氢气还原高炉炼铁技术以及智能化升级等,据悉神户制钢还在研究用电炉生产高级钢。
靠CCUS——在工艺减碳之外,通过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补上碳排放最后的缺口。据悉,日本制铁开发了“蓝碳”(Blue Carbon)项目,JEF钢铁公司联合研究机构开发二氧化碳的碳酸盐固定技术。
靠生态——举个例子,日本制铁提供用于驱动电机的高性能电工钢板以及用于电动汽车轻量化的超高强度钢板,助力下一环节成品制造的减碳。
目前,我国钢铁行业要实现到2025年电炉钢产量比例提升至15%以上,力争达到20%。同时,我国也大力提倡使用可再生能源炼钢,包括水电、光伏发电、风电和核电等等,还可以发展余热余能发电产业。另外,提高生产配套设施的绿色水平,有能力的进行CCUS技术耦合研究也是有效路径。而对于自身无法完全实现净零排放的,碳交易和碳汇就是“捷径”了。
当然,路径规划较为成熟,但实践仍有缺,并且钢业行业面临的庞大的减碳改造成本,集中度较低的困扰,以及不是一两天就能完成的深度融合体系探索和构建,都意味着减碳之路任重道远。
但不管怎么说,碳市场即将做好充分的准备接纳钢铁行业企业的加入。未来,钢铁行业将受到怎样的影响,市场格局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环保在线将持续关注。
关键词:
碳市场,低碳钢铁
全年征稿/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hbzhan@vip.qq.com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1、凡本网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保在线,转载请必须注明环保在线,https://www.hbzhan.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