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空气环境与人体舒适性的深度探讨
室内空气环境,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少的一部分,其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与舒适性。空气温度、湿度、流速及清洁度,这四个因素共同构成了室内空气环境的基本框架。而在研究人体热舒适时,表面平均辐射温度替代了清洁度,形成了热环境的概念。尽管空气环境和热环境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但它们在影响人体舒适性方面具有共性,因此本文在探讨时将两者视为一个整体。
热环境各因素对人体影响的研究已历经大半个世纪,其间产生了诸如ASHRAE55-74和ISO-7730等一系列国际标准。这些标准均基于稳态热环境,以人体的主观热感觉处于中性为基准,界定了舒适的热环境条件。这些研究成果为舒适性热环境设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然而,长期实践结果表明,人工维持的中性热舒适环境并非尽善尽美。人体长期处于这种稳态热环境中,可能会产生“空调适应不全症”,表现为神经功能紊乱、适应能力下降等症状。同时,由于室内外温差较大,人们还容易患上感冒或中暑。此外,大量合成材料的使用、密封性良好的门窗以及节能措施导致的新风量不足,使得室内空气品质恶化,出现了所谓的“病态建筑综合症”。
面对这些问题,对空气调节的挑战已不再局限于维持何种热环境参数、采用何种工作模式及如何节省能量消费,而是扩大到了空气调节在维持空气环境清洁度方面的作用。因此,如何在减少能耗和环境污染的条件下,提供健康、舒适、可承受的居住和工作环境,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空调技术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在欧洲一些国家,传统的“上送下回”气流分布方式被“置换式”所取代,新型径向送风的“矢流式”送风口也应运而生。这种气流分布方式使送入房间的空气首先进入工作区,在房间的竖向形成一定的温度梯度,从而在保证工作区空气新鲜度和节能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优点。而在另一些国家,则兴起了“工位调节”的方式,强调个人舒适要求的可实现性。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送风的有效性,还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个性化的舒适环境。
然而,随着人们对室内空气品质的关注日益增加,动态空气环境的调节策略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所谓动态空气环境,是指空调系统所维持的某个或某几个空气环境参数不是稳定不变的,而是随时间变化的。通过对空气环境和热环境各参数的分析可知,空气温度和空气流速是易变的且易于控制的。因此,通过合理调节这两个参数,可以实现动态空气环境,从而提高人体的舒适性。
实验研究表明,在动态空气环境下,人体热反应具有一定的特点。当空气温度发生突变时,人体热感觉会呈现逐渐升高或迅速降低的过程。而在温度波动和周期性风作用下,人体的实际热感觉与预测的稳态平均热感觉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这些现象说明,实现环境温度的动态化会带来一定的“热环境效益”。同时,实验还发现,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空气温度和风速,人体是可以接受的,并不会出现不适的反应。
综上所述,室内空气环境与人体舒适性密切相关。为了提供健康、舒适、可承受的居住和工作环境,我们需要不断探索新的空调技术和动态空气环境的调节策略。同时,我们还应该关注室内空气品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和提高新风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室内空气环境的优化和人体舒适性的提升。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1、凡本网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保在线,转载请必须注明环保在线,https://www.hbzhan.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