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环保在线>净化设备在线>资讯列表>全文实录 | 《2023年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新闻发布会

企业推荐

更多

全文实录 | 《2023年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新闻发布会

2024年05月30日 10:19:59 人气: 12187 来源: 北京生态环境
  2024年5月28日下午,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召开了《2023年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新闻发布会。发布会由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刘保献主持;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生态环境监测处处长王宣同发布了《2023年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主要内容,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曹志萍、大气环境处处长李翔、水生态环境处处长黄斌、土壤生态环境处副处长郑磊、应对气候变化处副处长侯京卫,以及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沈秀娥参加新闻发布会,共同回答记者问题。
 
  主持人(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刘保献)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2023年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新闻发布会。北京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部署,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绿色北京战略,美丽北京建设取得新成效。公报将通过数据客观展示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2023年全市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如何?稍后发布人将向您全面进行介绍。
 
  首先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嘉宾: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生态环境监测处处长王宣同、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曹志萍、大气环境处处长李翔、水生态环境处处长黄斌、土壤生态环境处副处长郑磊、应对气候变化处副处长侯京卫,以及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沈秀娥。我是今天发布会的主持人,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刘保献。
 
  下面,请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生态环境监测处处长王宣同发布《2023年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的主要内容。
 
  王宣同(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生态环境监测处处长)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下面我向大家介绍《2023年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的有关内容。
 
  公报用数据说话,全面展示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的变化趋势。同时,对统筹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等方面工作进行了概要介绍。
 
  首先我介绍一下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总体情况。2023年北京市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部署,深入实施绿色北京战略,美丽北京建设取得新成效。
 
  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得到持续巩固,大气环境中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连续三年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水生态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土壤生态环境质量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状况保持稳定,二氧化碳排放继续保持省级地区最优水平,进一步厚植首都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PM2.5连续三年达标,空气质量改善成效稳固。2023年空气中PM2.5年均浓度为32微克/立方米,连续三年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分别为3、26和61微克/立方米,连续多年稳定达标。
 
  蓝天成绩,来之不易。2013年以来,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北京市实现了空气质量全面大幅度改善。与2013年相比,全市空气中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大幅下降,其中,公众最关注的PM2.5年均浓度下降了64.2%,与2019年相比,在社会经济活动和扩散条件水平相似的情况下,PM2.5年均浓度下降了23.8%,大气污染治理各项措施环境效益持续释放,空气质量总体保持改善趋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71天,比2013年增加95天,比2019年增加31天,公众的蓝天获得感明显增强。
 
  水环境质量稳定、水生态状况良好。水是万物之源,也是一座城市的灵气所在。在河畔散步,湖面戏水,是公众喜爱的亲近自然的方式之一。水质好不好,影响着公众的生态环境幸福感。2023年,北京市监测五大水系河流共计105条段、长2551.6公里,其中优良水质河长占比7成以上,无劣Ⅴ类河流。与2013年相比,优良水质河长占比增加了21.5个百分点;与2019年相比,增加了16.2个百分点。
 
  水生态状况好不好,水里的住户最清楚。北京市一半以上的河流水生态状况优良。常用于指示清洁水体的蜉蝣、石蝇、石蛾等水生昆虫在怀九河、拒马河、白河上段等山区河流中物种数较多,在北沙河、通惠河、东沙河等平原区河流中也有发现。北京市二级水生野生保护动物宽鳍鱲、马口鱼、黑鳍鳈等已有较为广泛的分布。
 
  生态环境状况优良,生物多样性丰富。这部分内容上周五已经进行了专题发布,在这里不再展开介绍。土壤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推进农用地分类管理、加强建设用地风险防控、严格未利用地保护。土壤保肥、缓冲能力多为中等以上,农用地土壤肥力满足多数作物生长发育需求。此外,全市声环境质量保持稳定。辐射环境质量保持正常。
 
  接下来我简要介绍一下统筹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等方面有关工作情况。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大力实施绿色北京战略,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59项重点任务,形成密云水库上游地区空间保护规划等政策成果171项。开展改革督察,推进田长制、河(湖)长制改革进一步走深走实。开展第二轮市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解决了一批群众身边的典型生态环境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
 
  污染防治攻坚持续深入。持续深入实施“一微克”行动,聚焦NOx减排、VOCs深度治理和“三尘”共治,累计推广新能源车77.3万辆,实施“一厂一策”深度治理,开展扬尘百日攻坚行动,聚焦重点难点,通过“组合拳”管控扬尘,全市降尘量为3.6吨/平方公里·月,城市洁净度明显提升。
 
  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划定市级应急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推进水生态区域补偿实施,开展全市水生态环境质量调查评价。
 
  坚持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三地”共管,全面落实《北京市土壤污染防治条例》,试点建立土壤环境网格化监管三级联动机制,完成首个“承诺制”地块修复和首个“土壤淋洗”绿色工程治理。
 
  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不断提升。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与监督,落实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对重点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等重要生态空间开展人类活动遥感监测,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2023年朝阳区、昌平区分别获得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坚持减缓和适应并重,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健全制度体系,出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完善市场机制,承建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并正式启动。推动低碳创新,通州区、密云区推进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征集先进低碳技术、低碳领跑者、气候友好型区域等试点项目。
 
  共同防治推进有力。深化京津冀联建联防联治,完善协作机制、深化协同内容、拓展协同领域。连续七年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修订发布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共同应对区域性空气污染过程。京冀实施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规划,签订官厅水库上游永定河流域水源保护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共治、共建、共享”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广大市民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千万人次参与第十届北京生态环境文化周、“V蓝北京”等环保公益活动。“绿色生活好市民”“最美绿色家庭”“百名最美生态环境志愿者”等先进典型广泛涌现。
 
  2024年,北京市将继续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定改善,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首都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美丽北京建设。
 
  我的介绍就到这里,大家可登录市生态环境局政务网站或者扫描二维码查询公报的电子版,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王宣同处长的介绍。下面是记者提问时间。大家可以围绕今天的发布内容进行提问,请您举手示意。提问前请介绍您的姓名以及所在媒体机构名称,谢谢!
 
  【媒体问答】
 
  中新社记者:2021-2023年,北京市PM2.5连续三年实现达标。截至目前北京市空气质量数据如何?为了“实现优良天数不下降、平均浓度不上升”的目标,今年将采取哪些重点措施?
 
  李翔(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处长)
 
  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在区域协同推进下,截至4月底,全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PM2.5累计浓度同比下降11.6%,为38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104天,比去年同期增加13天;受外来沙尘影响,北京市还是发生了1天重污染天,但是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6天。应该来说,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
 
  北京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民生工程,放在突出重要位置,持续推进。今年以来,又创新性地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纳入市委月度工作点评会,印发实施蓝天保卫战2024年行动计划,分阶段持续推进相应工作。全市上下以降低PM2.5浓度为主线,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不断深化“一微克”行动,0.1微克、0.1微克地抠,工作成效得到了明显提升。就当前而言,针对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和相应的污染特征,主要强化四个减排工作:
 
  一是以移动源新能源化为重点的结构减排,通过实施新能源车购车促消费、行业车宜电则电等“一揽子”政策引导、加强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机动车“油换电”“油换氢”;针对氮氧化物来源,除了机动车方面,还积极推进非道路移动机械综合治理、新能源化。
 
  二是以企业提质创绿为重点的工程减排,组织重点园区、重点行业企业开展VOCs精细化治理和管控(低VOCs产品源头替代、低效失效治理设施提升、无组织排放排查整治等),推进企业“创A退D”分级分类的绩效提级行动等;有序推进燃油锅炉清洁改造、燃气锅炉深度治理等。
 
  三是以扬尘精细化管控为重点的管理减排,持续实施扬尘百日攻坚行动,健全部门联席、联合督导、指导帮扶、通报移交等工作机制,抓好施工、道路、裸地、外来沙尘“四尘”共治,积极推进创建“绿牌”工地、并且北京市在全国首创,创新性推进了基坑气膜等新技术在施工扬尘方面的应用。
 
  四是以重点时段攻坚为重点的区域协同减排,京津冀落实协同战略,应该来说一直是协同治污,持续开展区域联合执法、共同应对重污染天气等。
 
  我们主要总体围绕这四个减排开展工作。
 
  生态治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我们要始终保持啃硬骨头的劲头、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韧性,0.1微克、0.1微克地抠,推进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让蓝天底色更纯,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支撑首都高质量发展,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北京篇章。非常感谢。我的回答完毕。
 
  《中国环境报》记者:2023年12月,怀柔区雁栖湖入选生态环境部发布的第二批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能否介绍一下我们采取了哪些措施?此外,近几年,全市水环境质量改善有哪些成效?我们下一步还将采取哪些措施推动水环境持续改善?
 
  黄斌(北京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处处长)
 
  感谢您的提问。美丽河湖,是“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代名词,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在水方面的具体实践。本市继密云水库获评全国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后,雁栖湖再次榜上有名,2023年被生态环境部评为全国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打造美丽河湖,我们主要采取了四方面措施:
 
  一是高标准管水,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加强水生态空间管控;二是高要求治水,流域内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入河排污口全部纳入常态监管,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雁栖湖水质稳定保持Ⅱ-Ⅲ类;三是高品质保水,累计补水数亿立方米,使地表和地下水生态协同修复,实现“藏水于地”;四是高质量护绿,开展雁栖湖上游湿地小流域恢复和治理,统筹水土流失防治、面源污染控制和人居环境改善,建设湿地6.1万平方米,调查记录动植物物种209种,雁栖湖水生态状况达到良好水平,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不断提高。
 
  建设美丽河湖,核心是通过采取一系列举措,改善水环境质量、保障河湖生态用水、保护生物多样性,进而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美好的生态环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指出,“到2027年,全国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建成率达到40%左右;到2035年,“人水和谐”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基本建成。”
 
  为推进美丽河湖建设,打好水环境保护工作基础,近年来,北京市坚持“三水统筹”,持之以恒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落实河长制治水责任制,推进水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具体包括,接续实施了四个污水治理三年行动方案,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7.3%;健全入河排污口长效监管,完成全部违规排污口整治,全市1.5万余个排口全部纳入常态化监管。实施水生态区域补偿政策,完善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补偿内容,以经济手段撬动全市水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持续实施河湖生态补水,充分利用本地水、外调水、再生水等多水源,通过永定河、潮白河等流域生态补水,五大主干河流连续三年全部实现“流动的河”并贯通入海。2023年,全市Ⅰ-Ⅲ类水质河长占比达71.3%,较2019年增加了16.2个百分点;连续三年无劣Ⅴ类河流。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聚焦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以美丽河湖建设为抓手,促进“人水和谐”。一是加强水资源保护。加强密云水库、官厅水库等水源保护,持续推进乡镇级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提升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二是深化水环境治理。补齐农村污水治理短板,加强汛期污染防治,健全入河排污口长效监管,以更高标准推进水环境质量改善。三是提升水生态保护水平。完善水生态监测评价持续实施流域生态补水,推进受损河湖水生态保护和修复。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主持人:谢谢黄斌处长。刚才环境报的记者提问,说到雁栖湖入选生态环境部发布第二批全国优秀案例的时候,我突然想到去年的时候,我也去了一趟雁栖湖。刚才请我的同事打印了一张照片,这是去年在雁栖湖的时候,我站在这里,眼前的天空蓝、生态美、湖水清,这样的景色让人心旷神怡,我忍不住拍了这张照片。近年来,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这样的场景越来越多,身边的美景也越来越常见。前几年,朋友圈里晒出的蓝天还是奢侈品,现在也越来越成为常态,美好的生态环境给每个人都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我的一些有感而发,下面请继续提问。
 
  北京广播电视台记者: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支撑,能否给我们举例介绍一下有哪些典型监测指标可以让我们了解到近年来全市生态环境改善成效?
 
  沈秀娥(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
 
  谢谢您的提问。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我们通过监测数据,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客观评价。近年来,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下面,我就以大气环境、水环境典型监测指标为例,介绍近年来全市生态环境改善情况:
 
  在大气环境方面:
 
  近年来,北京空气质量改善明显,其中最典型的一个指标就是PM2.5的监测结果。我们从2013年开始监测PM2.5,从年均浓度来看,2013年的年均浓度是89.5微克/立方米,PM2.5在2023年为32微克/立方米,降低了64.2%,降幅非常明显。而且,PM2.5年均浓度从2021年开始已连续3年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二是从PM2.5的达标天来看,从2013到2023年,PM2.5污染状况得到显著缓解,春夏季基本消除重污染;2023年PM2.5优良天数全年占比达九成;PM2.5最长连续优良天数达到192天,2013年仅为13天,由半个月增加至超过半年,“北京蓝”成为常态。三是从空间差异来看,北京市由南到北的浓度空间差异也明显减小,从2013年十分明显的“南高北低”到2023年最高最低浓度之差下降到17微克/立方米。总体上,通过我们对PM2.5的监测,可以看出北京市空气质量整体上呈现明显改善趋势。
 
  在水环境方面:
 
  近年来,北京市地表水水环境质量取得了明显改善。从主要污染物的浓度水平变化来看,表征水质情况的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两项指标浓度明显下降,2023年全市地表水断面高锰酸盐指数年均浓度值为3.8 mg/L,比2013年下降了51.5%;氨氮年均浓度值为0.22mg/L,较2013年下降了96.4%,且两项指标从2018年开始稳定达标,并呈现持续改善趋势。从地表水环境评价结果来看,2023年,全市I——Ⅲ类(优良级别)水质河长占比71.3%。与2013年相比,北京市I——Ⅲ类水质河长比例增加了21.5%。从空间差异来看,2013年以来,北京市五大水系间水质空间差异明显缩小。2013年山区河流水质基本为I——Ⅲ类优良水平,中心城区次之,下游平原区水质较差;2023年,五大水系中潮白河水系最优,其他水系水质状况也已趋于一致,稳定向好。我的回答就这些,谢谢!
 
  《北京日报》记者:2023年,作为81个低碳城市试点之一,北京在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进展评估中位列榜首。请问,北京的主要成效有哪些?
 
  侯京卫(应对气候变化处副处长)
 
  谢谢您的提问。北京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落实国家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率先探索建立了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机制,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万元GDP碳排放持续保持全国省级地区最优水平。在2023年北京在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进展评估中位列榜首这主要得益于我们这些年在能源清洁化、产业低碳化、建筑和交通绿色化发展等领域取得的成效。比如,北京市已经基本实现无煤化,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逐年降低,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持续提高。产业方面,第三产业比重连续多年保持在80%以上,技术先进、低消耗低排放、附加值高的产业成为北京主要的经济增长点。特别是市场机制发挥了很好地的减排效果,形成了覆盖8个行业,近1300家单位的试点碳市场,配额成交均价居全国7个地方碳市场首位,有力促进了重点碳排放单位节能减排;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构落户北京并顺利启动交易,进一步丰富了市场化交易品种和途径。此外,我们还开展了全方位的低碳试点示范建设,形成了一批先进低碳技术、低碳领跑者、气候友好型区域、通州区、密云区入选了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今年呢,门头沟区、通州区、延庆区也入选了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主持人:谢谢侯京卫副处长,记者朋友还有没有其他的问题?好的,谢谢几位发布人的介绍和解答,也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最后我想说的是美好的生态环境来之不易,需要持之以恒,我们有信心越来越好,也希望大家一起行动,全面建设美丽北京。谢谢大家!
 
  编辑:张雪晴
 
  原标题:全文实录 | 《2023年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新闻发布会
全年征稿/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hbzhan@vip.qq.com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保在线,转载请必须注明环保在线,https://www.hbzhan.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